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 社会的本质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形式社会学

  • 文化社会学

社会的本质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的本质

  • 社会即不能简单的看作构成它的个体,也不能看作外在于个体的实在。

  • 人与人因为相互交往而结合在一起,社会现实是由人们的相互交往结成的,社会本质上是一个过程。

  • “当人们之间的互动”,以足够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人们相互影响,并将他们自己组成的团体或其他社会单元时,“社会”就存在了。——社会指的是相对持久的互动。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广泛的,“性欲的本能、客观的利益、宗教的冲突、防御或攻击、游戏、获利、帮助或教导等等的意图以及无数其他意图”。但这些内容就其目标和意图本身而言并非社会性的,只有他们把孤立的个人结合在一起,形成能满足各自利益的单位。

  2. 把人们相互联系起来的形式和内容在认识上是可以相对分离的。如同几何学中的空间形式和语言学中的语法规则。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社会是由人们之间的互动过程实现的,不仅包含真实具体的个人间的互动行为(内容),也表现为各种同样具有真实性的社会互动形式(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 作为内容的社会互动,可以被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纳入自己的理论范畴。
    而作为社会互动的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模式、规则、性质)则是社会学专有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1. 一般社会学:研究各门社会科学对象中所表现出的特殊规律。

  2. 纯粹社会学: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社会学“不是寻找未经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研究过的对象,而是为所有社会科学去探索新的途径,即这样一种科学的方法:这种科学由于它使用于各种问题的总和,因而并不是一门具有自己内容的科学”。

  3. 哲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即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

形式社会学

(一)形式社会学的两个根本性问题

  • 社会的本质

    • 是社会的个体间的交往(互动)
    • 社会学关注的不是宏观的社会结构分析,而是微观的社会互动研究
  • 社会学的任务

    • 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互动的)内容和(互动的)形式两部分
    • 关于互动形式的描述是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二)为何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

  1. 内容和形式的区分
    • 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
    • 将互动或交往的形式与内容分离开来,是齐美尔社会学分析的一个起点
      • 不研究具体的科层制,只研究正式和非正式互动的原理;

      • 不描述个别的罢工和特定的冲突,只致力于理解阶级斗争的性质;

      • 不描述特殊群体(如家庭或婚姻),只揭示小群体互动的规律。

(二)为何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

  1. 互动形式的有限性
  • 社会生活(社会互动)的内容是多样的、充满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的。

  • 但当把内容相异的大量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抽象概括时,人们会发现不同内容的社会事件往往有着共同的结构关系和表现形式。——互动形式是有限的

    • 夫妻家庭纠纷、犯罪团伙间斗争、邻国间的军事斗争
    • 政党间、宗教群体内或间、行业内外
    • 共同表现形式:控制、冲突、竞争等

(三)社会互动形式的定义和类型

  1. 社会互动(交往)的形式

    • 所谓社会交往的形式,即是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通过或者说正是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2. 社会互动形式的分类(雷文的归纳)

    • 基本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
    • 体制化结构的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
    • 自主的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
    • 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

(四)社会互动的基本矛盾:统治与服从

  1. 统治与服从作为一种交往形式,相互性是不可缺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统治者要考虑服从者的需要和愿望,统治与服从的具体特征受相互作用的影响。
  1. 影响统治与服从的原因
  • (1)对个人的服从:

    • 具有把服从者统一起来的作用,既可能以统治者个人象征统一,也可能引起服从者的对立。如果服从者是异质的,服从者的对抗会发生转移。

    • 同等式服从(服从者是同等地位)对于掌握绝对权力的统治者来讲是有益的,容易控制个别人的反抗。等级式服从让中间等级者限制了统治者对下级的统治。

    • 对群外个人的服从容易在地位较低的群体产生,对群内个人的服从容易在地位较高的群体产生。

  1. 影响统治与服从的原因
  • (2)对多数人的服从:

    • 比服从单个人更客观、更少个人偏见。多个统治者有可能使服从者的自主性提高。在等级式统治中,个人要对所有上级服从,中间层领导可以起上下级的缓冲器,也可以造成上级命令的偏差;下级与更高层的结盟会限制直接上级的控制,提高更高层对下级领导的约束。
  • (3)对一般思想原则的服从:

    • 一般通过客观原则和法律,而非人来表现。可以限制个人专断。但此种对客观原则的服从最具工具性、最残酷。人于其中“一筹莫展、毫无出路”。

(四)社会互动的基本矛盾:冲突与凝聚

  • 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

  • 冲突的四种主要类型(乔治•齐美尔,1955)

    • 群体之间的战争

    • 群体内的冲突(派别斗争)

    • 打官司(合法处理并通常在法院解决的冲突)

    • 理念之间的冲突

  • 冲突的正功能

    • 冲突可以充当社会安全阀机制,减少负面情绪;

    • 促使社会变迁、组织变革和人际关系的调整;

    • 促进团体内部的团结一致。

(五)时尚

  • 时尚的基本心理动机:两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一致的心理过程,即既要与别人相似(同化),又要区别于别人(分化)。

(六)社会类型中的形式

  • 社会类型中的形式,划分社会成员的角色模式和阶层地位的形式,如中间人、仲裁人、上等人、下等人、中等人、穷人、富人、妇女、贵族等

(六)社会类型中的形式

  1. 穷人:穷人是那些被别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
    • 从相互关系和交往的角度来研究贫困
    • 拒绝以某种性质或缺少某种东西来规定穷人
    • 受赠者与赠与者之间是权利与义务相互关系
      从功能主义看待援助穷人:援助穷人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福祉
    • 逐渐变成政府行为,成为一种非人格的机制
    • “相对贫困化”

(六)社会类型中的形式

  1. 陌生人
  • 今天来并且停留到明天的漫游者

  • 在特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他固定下来,但是他在这个群体中的身份基本上是由下述情况决定的:他并非历来属于它,他带着一些并非和不可能产生于它的品质到它里面来

  • 陌生人的社会学形式,包括脱离任何既定的地域空间的漫游与固定在一个地域空间点上这两种界定的统一

(六)社会类型中的形式

  1. 陌生人
  • 距离:陌生人和群体

    • 是既非遥不可及(近,可以互动,与陌生人有共同属性);又非触及可达(远,互动不是基于亲属或地缘关系,并且具有差异性)的行动者类型
  • 陌生人的双重性

    • 既置身局外又身临其中;既可受到信任,也可以成为替罪羊
  • 陌生人还体现出现代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陌生人的生存境遇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失去家园感、注定天涯漂泊的现代人的生存式样。

(七) 社会几何学

  • 康德的影响

  • 时间和空间是个体两种先天观念,时间产生了“数”,空间产生了“形”;数学作为研究数和形的科学,早于其他任何学科

  • 齐美尔受此影响,尝试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建立了所谓的社会几何学

  1. 数量与社会交往
  • 二人交往关系:任何一方的退出即关系的解体。所以,会更充分的考虑对方的需要、愿望和品性,高度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关系密切,亲密程度最高,更具有情感性,易产生排他性,二人群体容易产生比较强烈的冲突。
  • 三人交往关系:互动形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任何一方的退出,交往的社会单位还存在。

    • 产生了第三者的社交角色(渔利者、中间人、仲裁人、分裂者和征服者),因此群体内的互动形式因角色转变而引起质的变化
    • 新的权力结构:群体获得了支配个体的能力,如少数服从多数、本质上服从群体(二人群体)
    • 产生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如:自由和制约、自治和他治、个人和群体、少数和多数
    • 三人群体也会危及到个性的发展
  • 第三者角色:在三人及多人关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现象,第三者扮演的角色包括中间人、仲裁人、渔利者、分裂和征服者等。

  • 中间人:两人关系的建立是以对第三者的共同关系为基础的。双方会感到中间人角色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在解决两人冲突中起重要沟通作用。

  • 仲裁人:仲裁人可以作出解决两人冲突的最后决定。双方也会感到仲裁人角色也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 渔利者:利用两人关系中实际或潜在的冲突以增进个人利益。

  • 分裂和征服者:故意助长两人关系中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得好处。

群体规模与科层制

  1. 随着群体规模的发展,群体内部亚群体产生的可能性增加。为了防止由此产生的离心力,需要整合机制,要有规范性模式来取代习惯。

  2. 规模的扩大使交往间接化,建立在直接关系上的非正式结构不适应群体,需要正式规则和关系。

  3. 群体或社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扩展个人自由;

  4. 大群体也会产生一些小群体中没有或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危及人的个性。

群体形式的演变

  • 社会经历了从同质性因素组成的小型的简单体系向异质性因素组成的大型的复杂体系转变的进化过程。

  • 除家庭以外,群体形成的最初和最原始的基础是地缘上的接近。随着发展,异质性的增加,新的群体形成的基础开始出现,成为可选择的。

多重群体的参与与个人自由

  •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参与的群体是极为有限的,且都是血缘和地缘群体,同质性高,日常活动受到共同规范和群体期望的限制,个性得不到发展。

  • 中世纪,人们的群体形式虽然复杂化,但各种群体处在同心圆状态,个人参与更广泛的大社团的联系是以参与小的地方群体为中介的。

  • 现代城市,人们参与多种不同形式、相互独立的群体。参与的群体越多,完全属于某一个群体的可能性越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越不可能,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可机会,个人的自主性提高。

  1. 距离与社会交往
  • 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

  • 《货币哲学》:事物的价值是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确定。

文化社会学

(一)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 主观文化
    也称“个体文化”,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中的综合体现。

  • 客观文化
    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科学、工具、技术、艺术、伦理、组织、团体、制度等。

(一)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 客观文化是组织文化的自然存在状态,是组织文化本来的样子;主观文化则是组织成员或其他人对客观存在的组织文化的主观认识与表达,总结、提炼与归纳,也是一种再现。

  • 客观文化有有形的,有无形的。主观文化则是人通过语言文字及各类形象载体,使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统统变成有形文化。

(一)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 客观文化如何影响主观文化

    • 客观文化对主观文化的影响,只有在其以某种观念的形式进入个体,被个体吸收并内化,即成为主观文化的一部分之后,才能实现。
  • 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相互关系的理想情形

    • 个体文化影响和塑造着客观文化,并同时接受客观文化的影响。

(一)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 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的矛盾- 原因
  1. 客体文化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其内在的生命力,不再受创造者的控制。
  2. 客观文化在资本主义时代爆炸性增长。
    • ①绝对规模和范围不断增长;②组成成分和内容也增加了;③各种要素交织在一起,使创造这些文化的行为者难以理解它们
  3. 客观文化对主观文化的压制作用和压倒性优势
    • ①主观文化及其创造客观文化的能力低速成长甚至衰落;②文化悲剧的实质和悖谬

(一)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 二者产生矛盾
    • 创造性精神的亢奋和毫不疲倦的生命力,与其僵化、死板的产物以及该产物的不可思议的反作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

    •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力的产物,一旦文化形成了它就获得了某种外在性和客观性;又会与它的主体相对立,变成与人类格格不入的东西,从而抑制人的创造力

(一)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 文化悲剧

  • 一方面,现代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艺术和知识的利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个人文化以及创造力却在不可避免的衰落。

  • 产生的主要根源:分工的发展

  • 客体文化越丰富,主体的能力就越低

(二)社会分化

  • 含义:工业社会中人们角色复杂性的增加,被称为社会分化。或者说社会角色的复杂化。

  • 简单社会:角色简单性

    • 如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只有有限的角色,与同质性的团体成员互动
  • 工业社会:

    • 人与人从事的工作确实有着很大的差别,许多工作分割为不同的过程,扮演的角色数目与种类远多于过去,与不同于自己的他人互动

(二)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与互动形式的两方面改变

  1. 群体组成原则从“有机的”变成“理性的”
  • ①群体形成的基础是“有机的”

    • 有机的:生物学比喻,暗示一个家庭或村落像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在其内部,各部分是天然联系的(注意:齐美尔的“有机”与涂尔干的相反)
    • 当群体是一种有机的基础时,人民属于群体的原因是给予其出身,强烈认同所属的群体
  • ②群体形成的基础是“理性的”

    • 理性的:运用理性与逻辑
    • 当群体基础是理性的,人们属于一个群体的原因是基于选择

(二)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与互动形式的两方面改变

  1. 社会分化导致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
  • 当基础是“有机的”时,人们只能属于一些首属群体(小的、亲密的、面对面的)

  • 当基础是“理性的”时,人们基于技术、共同的利益、金钱、及其他类型的共同性而加入更多数量与种类的群体(次级群体)。

  • 现代社会的一个趋势:人们加入多样的群体及人们之间的互动,是基于有意识的考虑(选择)。

  • 群体的社会学特征:个人选择参与群体、每个人属于不同的群体、个体往往被看做有独特经验的个体、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

(二)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的后果

  1. 增加了心理压力和角色冲突的可能性(负面)
  • 角色冲突

    • 个体在现代社会能够也必须做出选择,也要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不同情境中的不同人。

    • 个人属于不同群体,往往承担多重的责任:如伴侣、父母、雇员、俱乐部成员、学生等

    • 有时候责任令人难以抉择,即产生角色冲突

(二)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的后果

  1. 增加了心理压力和角色冲突的可能性(负面)
  • 心理紧张

    • 当个体离开他在一个首属群体中业已建立的地位时候,他处于许多群体构成的“交集”中

    • 所属群体的多重性产生了各种内外的冲突,就会造成心理紧张甚至精神崩溃,从而对个人构成威胁

(二)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的后果

  1. 社会分化的积极后果(正面)
  • 社会分化产生的变迁导致了丰富的个性

    • 社会的客观机构提供了一个架构,其中,个体可以发展出不可互换的单一的个性特征,并找到表现形式

      • 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扮演不同角色
      • 个体的独特特征就是 “角色集”
      • 每个角色在于他人的关系中是一种独特的身份,其他人也是如此

(二)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的后果

  1. 社会分化的积极后果(正面)
  • 社会分化促进个人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 人们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在不同的场合结交不同的人

    • 这使得人们移情能力得到了发展

    • 角色冲突在迫使人们做出抉择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三)货币哲学

  • 作为社会形式(互动形式)的交换

  • 《货币哲学》主要研究一种基本的社会形式:交换

  • 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交换,但交换是互动的基本形式

  • 在分析交换时候,齐美尔主要集中于经济交换,特别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

(三)货币哲学

  • 齐美尔对价值的分析
  1. 对货币与价值之间关系的分析

    • 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中
    • 事物的价值存在于与我们之间的相对距离之中
    • 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的重要性
    • 货币的双重角色:既增加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同时又提供了克服这种距离的途径
  2. 价值在“世界观”形成中的作用

    • 人们倾向于在生活的世界中寻找稳定的秩序,希望知道一事物的位置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理解世界的理性框架

(三)货币哲学

  • 齐美尔对价值的分析
  1. 货币对社会交换关系的影响

    • 货币的出现,为各种不同的商品提供一种共同的度量标准,使各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根据共同的度量标准来进行相互比较,推动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扩展了交换的深度和广度。

      • 货币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一种普遍的价值标准
      • 货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局限
      • 扩展了商品的种类
    • 把货币视为人类互动的一种形式

    • 在现代社会中,货币成为纯粹的交换工具,其价值只有在交换过程中才能实现,在此情况下,对货币本身的追求便成为目的。

(三)货币哲学

  • 齐美尔对价值的分析
  1. 货币广泛使用的影响

    • 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抽象地对目的做思考

    • 推动了社会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对量的计算的要求超过了质的因素

(三)货币哲学

  • 齐美尔对价值的分析
  1. 货币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 改变了政府行为的景观

      • 一方面,正是有了货币,政府才能对遥远的地方征税,才能向其官员及其雇员支付薪俸

      • 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须尽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只有在此基础上,它发行的货币才能为其公民所接受

(三)货币哲学

  • 齐美尔对价值的分析
  1. 货币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 对个人的影响

    • 货币作为工具,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机会和选择自由

    • 货币是的人们能够具有多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 货币导致人们更加封闭、更加孤独,成为现代社会的通病

    • 货币对个人人生观的影响(愤世嫉俗;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