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学传统
生平与著述
《公社与社会》
对社会生活的构成及形态的研究
社会学体系中的其他类别
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没有滕尼斯的奠基性著作,就无法谈论现代德国社会学。”
虽然在19世纪,尤其在马克思和谢夫勒那里,已经出现了朝向社会学的某种趋向,但这种趋向主要采取的形式还是将社会学和历史哲学综合起来。正是滕尼斯的伟大成就,使得社会学脱离了这种综合,成为一门独属于自己的社会科学。
德国的社会学传统
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关系,它必须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之间作出区分,即作为一门特殊科学的社会学应该研究社会关系或社会互动的“形式”,而不应涉足其他各门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具体“内容”;
因为人类社会有其特殊性,因此,社会学研究不能简单地照搬自然科学的那套方法,我们应该将“理解”引入社会学的研究。
德国的社会学传统
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
(1)历史批判
德国人倾向于将“自然”和“历史”视为在某种意义上各有其特征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德国人无法接受英法实证主义所倡导的用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来说复杂人类历史的做法。
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
罗素:浪漫精神隐伏于人性与社会环境的最深处。是孤独本能对社会约束的反抗。
浪漫主义极度反感整齐划一、普遍性、可计算性的简单性;为标准化抱着美学上的反感;对平庸无为深恶痛觉。
浪漫主义追求地方色彩,凭借着想象力去努力重建在空间、时间或文化条件上相隔甚远的人们的独特生活;崇拜个体性、个人、沉溺于神秘的、情绪性的、新颖的和非凡事物。
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
历史主义充分体现德国人文主义传统,它拒绝将世界秩序化的实证主义观点。
(1)反对实证主义将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强调社会历史过程及其认识方法的特殊性。
(2)反对实证主义力图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做法,强调对社会历史过程的个别人物和个别时期的认识;
(3)反对实证主义将本质上形形色色的现象归结为简单的要素和规律的倾向,而着眼于对综合的概括作要素的分析。
1855年出生于德国富裕的农民家庭。
1964年以古代文化研究的论文获哲学博士。
大学毕业之后,滕尼斯曾潜心于哲学和国家学说的研究。他对霍布斯的学说进行了仔细钻研。
1881年,他以《霍布斯哲学注释》的论文获得基尔大学哲学学院授课资格。在这本书的结尾处,他首次运用了“公社”和“社会”两个重要概念。同年,撰写了题为《公社与社会》(副标题为《文化哲学原理》)的论文,对以上两个概念作了更详尽的说明。
1878—1879年,他是著名统计学家恩格尔在普鲁士统计局主持的讨论班的成员。
(一)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
“公社”是在情感、依赖、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密切的有机群体,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之上。
公社的主要形式有:亲属、邻里、友谊。它们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体现“公社”生活的现实形式是:家庭、乡村以及凭借和睦感情、伦理、和宗教而建立起来的城市。社会控制在公社中依据的是习惯和传统。
“ 社会”则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契约、交换与计算关系是主要纽带。“社会”的形式是诸如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市民经济社会和正在展开的工业社会,社会控制在社会中主要依靠形式化的法律。
“公社”按其本质是有限的,聚结性程度高,呈密集型。整体的统一是有机的。
“社会”按其本质是无限扩展的,聚结性程度低,呈复合型。整体的统一是机械的。
(二)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
滕尼斯的意志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要点:
(1)在他看来,所有的社会群休都是人的意志的创造物,换句话说,它们作为社会事实而存在只是因为人的意志;
(2)既然社会群体是人的意志创造的,那么意志的基本种类必然决定了人类相互联系的可能方式。
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
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
在本质意志中,目的和手段完全合而为一,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区分。
在本质意志中,行动的动力来自人类内在的驱力,或者用滕尼斯的话说,“它是人类身体的心理等价物,或者说是生命整体的原则”。
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二)
选择意志则主要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
在选择意志中,则有目的和从属于目的之手段的区分,即在选择意志中,人们反复权衡利弊,而采取某种行动取决于是否有助于个人利益,表现为选择意志的思维特别关注手段对实现目的的有用性。
这两种意志形式分别与“公社”和“社会”的类型相对应,“公社”源于本质意志,而“社会”源于选择意志。
“公社”和“社会” 的研究意义:
出现在一切人类关系中,它们是所有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社会学分析的基本概念。
它们是社会学的认识形式和方法论工具。
“公社”与“社会”思想的不足之处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不能对所有丰富的社会现实作出全面解释。
坚持客观,奉行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原则的同时,在理论中暗含对“公社”的偏爱和理想化。
追求“在社会中重建共同体”,典型的怀旧主义者,为各种怀旧和复古的文化浪漫主义运动在他的理论中寻求根据留下借口。
关于“公社”-“社会”仍需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社会本质
社会本质,实际上是指构成社会的本质要素。
构成社会的本质要素有以下三种类型:社会关系;社会集合体;社会集团。在这三个要素中,社会关系是基础,其他两个要素不过是社会关系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当个人之间不仅形成并且意识到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并由此而产生相互的权利与义务,这时,就可以说他们之间有了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双方或更多人出于相互帮助或其他方面要求的共同意志的基础之上的。滕尼斯从社会关系的种种表现形式中概括出一种 “合理的和观念的类型”,即“联盟”。在滕尼斯看来,“联盟”是社会关系的纯粹类型,任何社会关系都可以用它来衡量。
当个人把参与者的联合视 为达到某种目的所需要的手段,这时,形成的是社会集合体;
“党派”可作为“社会集合体”的理想类型。“党派”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借选择意志而形成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被有意识地当作为达到特定的或不定的目标所采取的的手段。
当人们在相互关系之上形成一定的内部组织并有着彼此之间的职能关系,这时,形成的便是社会集团;
“联合体”是社会集团的理想类型。联合体最本质的东西是团体的组织形式而不是团体所确定的目标。
(二)社会价值
当人们对某些现实或理想的对象持有肯定态度,如珍视、赞同、喜爱、钦佩、敬重等心态情感,这些对象就获得了价值。
社会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思想道德/伦理价值等。
社会价值以社会本质为前提,处于同一关系/团体的人们对某种对象的基本态度往往一致,从而价值追求也相同或相似。
(三)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行动或日常行为的规则,从理性生物人的愿望出发,规定他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和什么情况下不该做什么。
“任何规定即是否定”。
规范的普遍性——个别的命令或禁令、具有时空针对性的禁令不是规范。
社会规范鲜明而集中地表达了一定社会关系、社会集合体和社会集团的意志内容。
(三)社会规范
成为规范的关键:
规范针对的人本身有无建立规范的要求,是否承认和统一。
社会规范包括三种形式:秩序、法、道德。
在公社中,秩序基于和睦/风俗,法基于伦理/习惯,道德基于宗教;
在社会中,秩序基于常规/时髦,法基于法条和立法程序,道德基于公共舆论。
(四)社会相关物
一般社会学
专门社会学
(一)一般社会学
一般社会学是关于“纯粹共同生活的学说”,而不管人们有无关系或何种关系。
一般社会学的对象:社会生物学(人口再生产、种族划分等)和社会心理学(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状态)的事实。
(二)专门社会学的分类:研究方法的差异
1、科学研究中有三种推理和论证过程
2、专门社会学的分类
建构性的纯粹社会学;演绎性的应用社会学;归纳性的经验社会学
(三)应用社会学
(三)应用社会学
“公社” 和“社会”在应用社会学中表现为历史发展的两个阶段——自中世纪到近代以来,是从公社到社会的过程。 理智冷静代替了内心的热情,才智的过分发展弱化了原始生命力,所以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冷漠、机械化的生活毫无生命力,人们孤立无援,不知怀疑,不知懊悔,无刚悍精神,也无宗教情绪。
然而,尽管人类总趋势是由公社走向社会,但公社的要素从未被完全清除,甚至还能从反面赢得强有力的新表现形式和推动力,于是出现文明的交替现象。
(四)经验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和纯粹社会学的区别:
滕尼斯在经验社会学中大量运用统计研究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
(一)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思想
社会学否定掺杂价值因素和道德感情,主张价值中立。
过程手段的客观性和目的价值性——社会学只是认识和描述客观存在的东西,不致力于建立价值公设和规范,但它是为了建立自然的、正常的、正确的法权,为合理的、完善的国家和理想的立法等而努力——自然和理性的要求。
(二)社会学和伦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二者的联系:
社会学本身不是为了建立价值对象,但在实际研究中出于社会发展需要而被赋予价值取向,总是希望建立更加美好完善的社会和国家;
完成社会伦理学的任务——指出人类社会现实的生活道路和对种种社会体制、秩序、规范、思潮作出回答和说明,需要社会学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考察。
二者的区别:社会学不完全以价值为研究对象,伦理学正是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从他第一部著作到最后一步著作,始终推崇“公社”。但早期时反对社会,后来则主张指导和改良社会。因为他从“社会”的产物——商业、科学、理性、契约、个人自由中看出了正面价值,所以后期的思想和前期做出现代文明必然衰落的论断不同。
他崇尚“公社” 的思想曾使他背负纳粹和军国主义同谋犯的恶名。
社会学理论先驱之一,他努力建立社会学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方法论原则,并在经验观察中贯彻使用社会学分析方法;
对后世影响巨大,尤其对美国芝加哥学派、帕森斯思想体系、现代社会诊断等方面;
推动了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在德国的兴起;
然而,他尚未完全清除社会哲学和历史哲学的理论痕迹,其社会学体系沿着基本概念——应用的历史理论——经验观察材料的线索构造起来。